close

 
雅石是中國傳統文化其中的一環.將自然收攝於咫尺之間.臥遊山川   .神馳幻化 的天地中.體現了中國人尊祟自然.與天地同化一體之宇宙觀。中國傳統雅石文化歷來表徵「以小見大」及「直會自然」至「神會山水 」從而開啟自家「心眼 」去「感受」天地造化之奧妙及偉大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人們從溪河裏撿拾雅石.從調整角度開始即已開啟 雅石立意的設定.不論最終是以作檯來定位.或以沙盤來演譯.皆已達立意之初歩。然只如此是不够的.雅石除形似外.更須籍由形似去賦予物象內在的精神.若無形上的精神.則形似也只是空売而以。而一件好的雅石作品須提供觀者一個可以進入活動的空間.越深入越覺得餘味不盡.而引人聯想.進而產生共鳴。    宋代郭熙.郭思父子在「林泉高致」中說道:「春山煙雨連綿.人欣欣,夏山嘉木繁隂.人坦坦,秋山明淨搖落.人粛粛,冬山昏霳翳寒.人寂寂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,如真在此山中.此畫之景外意也。」此中所說的景外意即是指作者托附於畫中的情思。又:「真山水之煙嵐.四時不同.春山澹冶而笑.夏山蒼翠而如滴.秋山朋淨而如粧.冬山慘淡而如睡.畫見其大意.而不見刻畫之跡.而煙嵐之景像正矣。」文中所述如笑.如粧.如睡.等均是以景物來比喻人之形態、此即籍由山水景物來抒發個人胸中的塊壘.情懷逸氣了。而雅石亦當如是.展覽者透過雅石的展演來體現個人源自於生活的經驗.或是心底某一點被觸動的感動及深刻的記憶.如文學.語言.信仰.愛情.親情等..將感性轉射溶入雅石之中.與之互動。  而作者籍由雅石傳遞作者賦於其中的意涵予觀者.不論是訴諸直觀的美感感受.或是超曠空靈的境地.抑或是對時事的暗喻.嘲諷.或個人心境的寫照.都可透過雅石的展演來傳達個人想表達的意象。亦可籍由立意(命銘)佈局.字畫.說明.配件等..來佐助所欲傳達予觀者的意涵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雅石「立意」的實現.須依附於可感的的形像.它並非是隨機的.而是胸有所感的折射在雅石.即「意有所指」。一如詩中的「意在言外」或是音樂中的「弦外之音」其道理是相同的。唐代張彥遠在「歷代名畫記」中論謝赫六法中說道:「夫物象必在於形似.形似須全其骨氣。骨氣.形似.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。」其所言之「立意」即是指對於「主題」的礭立。張彦遠同時在山水畵論中論及「境與性會」時也指出.立意應是透過對景物的描繪.來表現出作者之性情.並傳達作者的主觀思想。    「意」這一字在傳統畫論中.其一是指主題的礭立。其二乃是指作者於此中想表達個人的主觀思想。又如宋代畫院的考試.非常重視立意的構思.鄧樁「畫繼」中記載:「上院試題「野水無人渡.孤舟盡日橫」自第二人以下.多繫空舟岸側.或拳鷺於舷間或棲鴉於蓬背。獨魁則不然.畫一舟人臥於船尾.橫一孤笛。其意乃為.舟非無人.止無行人耳.且以見舟子之甚閒也。」。而清代方薰在「山靜居畫論」中論人物畫時亦提到:「作畫必須立意.以定位置.意奇則奇.意高則高.意遠則遠.意深則深.庸則庸.俗則俗矣。」綜合上述論見即可窺見古人對於「立意」重視的程度。且古人賞石亦立意.如衆所週知之「鎖雲」「 壺中九華 」「鷲岩」等...... 今人賞石則不然.參展無立意者比比皆是.人或問之答日.此乃「抽象石」.自已看像啥就是啥.或隨意掛箇石銘.讓人摸不著頭緒不知其意為何。西方藝術大師塞尚康丁斯基保羅.克利.都間接或直接的提到「精神迴響」「音樂組織」這一類的話.英國19世紀美學家斐德(WaIter  Pater)曾說:「一切的藝術都欲達到音樂的狀態。」「抽象」  並非看不懂的都可銘日「抽象」。祈望傳承中華悠久歷史的雅石文化在前人開闢.吾輩共同拹力下讓雅石文化更具內涵而綿延流傳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另試 列舉拙作做一說明.石詺「橫渡黒水溝」立意緣由.觀「雲門舞集」「唐山過台灣」的感懷. 清代內陸先民陸續渡海來台.傷亡最大非為爭鬪.開墾荒野.而是渡過台灣海峽這一段.當時船隻設偹簡漏.而海峽又暗礁處處.渡台先民 船隻多有翻覆.故台灣海峽在清代時又名「黑水溝」。此作為遙懷先民之作。余觀一彩陶鴛鴦石.底呈褐色.下方有一不規則黒色條形如浪濤捲.捲浪中又一小點.狀若小船飄搖欲墜.心有所感.遂立意之。又余友人嗜酒嚐言醉醺中 別有天地.與一方金瓜臥姿人物景石形境契同.遂立意銘「別有天地非人間」.另隔鄰隨軍來台老伯常言家鄉景緻.思鄉之情溢於言表.余以一關西梨皮山形銘「家在山的那一邊」呼應感懷。另方南田石「禪自在心」乃目睹一自稱修禪之人石擲狗畜的感慨。「苦盡甘來」則是盼此次不景氣的風暴快快結束.迎向下一個繁榮的高峰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參考文獻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 美學  田曼詩  三民書局   ) (中國傳統繪畫思想      高木森 東大圖書公司) ( 墨海精神 張安治 東大圖書公司 )    (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   葉維廉 東大圖書公司)  (石的傳人   楊英風 )    (譚怡令 賞石瑣記 中華民國樹石藝術特展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璞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5) 人氣()